《2010 美国心脏协会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已成为临床医生抢救心脏骤停患者的指导性文献,但是由于心脏骤停的突发性和相关伦理学问题,迄今现行的临床实践很大程度还是建立在经验基础之上,客观的科学研究成果相对较少,因此有关心脏骤停救治虽有诸多共识,但争议也不少。
《2010 美国心脏协会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已成为临床医生抢救心脏骤停患者的指导性文献,但是由于心脏骤停的突发性和相关伦理学问题,迄今现行的临床实践很大程度还是建立在经验基础之上,客观的科学研究成果相对较少,因此有关心脏骤停救治虽有诸多共识,但争议也不少。
五个共识
推荐C-A-B程序 新指南建议将传统“A-B-C 程序”更改为“C-A-B程序”,以便尽快启动胸外按压,尽量缩短通气延误时间,增加抢救成功率。医务人员可实施单纯按压。
高质量心肺复苏理念 新指南要求:按压速率至少为100 次/分;成人按压幅度至少5 cm,婴儿和儿童至少为胸部前后径1/3(婴儿约 4 cm,儿童约 5 cm);保证每次按压后胸部回弹;尽可能减少胸外按压中断;避免过度通气。
单纯胸外按压 对心脏原因的心脏骤停,单纯胸外按压相比单纯胸外按压心肺复苏对未经培训施救者更易实施,便于调度员实施电话指导。
普及应用AED 新指南再次建议,在有目击者心脏骤停概率相对较高的公共区域、医院推广AED 项目,建立相关法律法规,在公共场所安装AED,行相关培训推广应用。
心脏骤停后治疗 新指南推荐程序化心脏骤停后治疗,强调采用多学科程序,包括优化血液动力学、改善神经系统和代谢功能。
团队训练 生存链的每环都环环相扣,需完整、训练有素的团队分工合作,有条不紊地做好每一环。一个专业化、训练有素的团队对于成功救治心脏骤停患者至关重要。
七大争议
按压深度 新指南推荐成人心脏按压深度至少5 cm,但对老年人、骨质疏松或消瘦弱小者,按压5 cm以上极易引起肋骨骨折等并发症。
骨髓内给药 新指南推荐儿童、新生儿或静脉通道不能建立者采用骨髓内给药,但此方法在我国尚未推广应用,主要是医生担心骨质破坏或继发骨髓炎。
心肺复苏装置 目前有多种机械心肺复苏装置(机械按压器、压力背心等)虽可保持一定的按压频率和按压幅度,消除施救者疲劳,但可能延误或中断为心脏骤停患者实施心肺复苏,因此目前证据尚不支持常规使用。
亚低温方式和持续时间 大量研究显示亚低温对脑及其他脏器组织有保护作用,包括局部及全身亚低温、有创及无创性操作。欧洲采用12~24 h低温治疗,但有关最佳时间尚未无共识。
心脏复跳后急诊PCI 新指南建议因室颤发生院外心脏骤停者行急诊血管造影,实现梗死相关动脉血管再建。
组织和器官捐献问题 新指南推荐所有治疗心脏骤停患者的团队实施及时、有效、获得家属支持且符合患者意愿的适当组织和器官捐献程序。
伦理学问题 对于发生院外心脏骤停且仅接受基础生命支持的成人,新指南制定“终止基础生命支持的复苏规则”,在满足下列所有条件时可在救护车转移前终止基础生命支持:①急救医务人员或第一旁观者未目击到心脏骤停;②完成三轮心肺复苏和AED 分析后未恢复自主循环;③未给予AED 电击。
文章链接:http://www.sc-icc.com/2011/cn/news.asp?id=30.html
copyright©金宝搏网站登录技巧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镜像
京ICP证12039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198 京ICP备10215607号-1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1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