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分享了一篇在心律失常治疗领域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病例系列研究,通过非侵入性心脏电解剖映射(ECGI)技术与传统侵入性心脏映射技术的对比分析,揭示了在室性早搏(PVCs)治疗中精确起源定位的新方法。研究结果不仅为临床提供了一种减少患者侵入性风险的治疗策略,也为心律失常的精确治疗开辟了新的道路。
【CMT&CHTV 文献精粹】
导语:本文分享了一篇在心律失常治疗领域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病例系列研究,通过非侵入性心脏电解剖映射(ECGI)技术与传统侵入性心脏映射技术的对比分析,揭示了在室性早搏(PVCs)治疗中精确起源定位的新方法。研究结果不仅为临床提供了一种减少患者侵入性风险的治疗策略,也为心律失常的精确治疗开辟了新的道路。
室性早搏(PVCs)常见于临床,其治疗策略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起源部位的精确定位。传统的12导联心电图(ECG)对于标准的PVCs定位提供了基础信息,但在解析复杂的心室解剖结构和心律失常的精确起源点时,其能力是有限的。精确的起源定位不仅是射频消融疗效的关键,而且对减少手术时间和降低患者接受的辐射剂量具有直接影响。非侵入性心脏电解剖映射(ECGI)技术的出现,在提高消融治疗的成功率、减少复发和缩短手术时间方面显示出巨大潜力,为临床提供了新的选择。
2024年3月,《Diagnostics》杂志发表了一篇题为《Fusion Imaging of Non-Invasive and Invasive Cardiac Electroanatomic Mapping in Patients with Ventricular Ectopic Beats: A Feasibility Analysis in a Case Series》的文章,通过对比非侵入性ECGI和侵入性心脏映射技术,填补了ECGI技术在PVCs定位中的研究空白,证实了非侵入性ECGI技术在心脏电生理特征量化分析中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研究方法
本研究是一项前瞻性病例系列研究,旨在评估非侵入性ECGI技术在定位室性早搏起源方面的准确性,并与传统的侵入性心脏电解剖映射技术进行比较。研究纳入了三例患者,首先使用Amycard 01C系统进行非侵入性ECGI,记录多通道ECG并注册主导的PVCs。随后,患者接受了心脏计算机断层扫描(cCT)或心脏磁共振成像(cMRI),获取非对比躯干扫描和对比心脏获取图像。利用这些数据,生成了心室的非侵入性等时地图。之后,患者进行了侵入性电生理研究,使用3D映射系统评估PVCs的激活情况。最后,通过定制软件对非侵入性和侵入性模型进行3D融合,并比较了由此产生的等时地图。
研究结果
非侵入性成像与侵入性映射的空间一致性
通过非侵入性ECGI技术获得的等时地图与侵入性映射结果,二者在定性分析上显示出高度一致性。研究中的三例患者均表现出在左心室内膜表面主导PVC的早期激活区域(EAZ)的相似定位。这一发现为非侵入性ECGI技术在临床应用中的可靠性提供了有力的证据,尤其是在室性早搏的导管消融治疗规划中,显示出其潜在的应用价值。
EAZ定位的高精度一致性
研究中,EAZ与房室瓣环之间距离的精确测量进一步验证了非侵入性ECGI技术的准确性。结果显示,在案例N1中,非侵入性映射测量的EAZ与二尖瓣环距离为36毫米,而侵入性映射为41毫米,相差仅为5毫米。案例N2中,非侵入性映射得到的EAZ与二尖瓣环距离为75毫米,侵入性映射为73毫米,差距进一步缩小至2毫米。这些微小的差异在临床实践中被认为是可接受的,且在手术规划中具有重要意义。
EAZ面积的精确评估
在对EAZ面积的测量中,非侵入性与侵入性映射同样展现了良好的一致性。案例N1的EAZ面积通过非侵入性映射为4.3平方厘米,侵入性映射为4.5平方厘米;案例N2的对应数值分别为7.1平方厘米和7.0平方厘米,案例N3则分别为0.4平方厘米和0.6平方厘米。这些结果进一步证实了非侵入性ECGI技术在量化心脏电生理特征方面的准确性。
最早激活点的精确匹配
研究人员还对非侵入性与侵入性映射中EAZ的最早激活点之间的距离进行了精确测量,案例N1和N3的测量值均为4毫米,而案例N2为7毫米。这些结果表明,非侵入性ECGI技术能够精确地定位心脏电活动的最早激活点,为导管消融治疗提供了精确的靶点。
对患者治疗结果的积极影响
对于患者而言,非侵入性ECGI技术的应用减少了侵入性操作的风险,缩短了恢复时间,并可能提高治疗成功率。在本研究中,所有患者在非侵入性ECGI指导下进行的导管消融治疗均取得了成功,且在随访中未观察到PVCs的复发,显示了该技术在临床治疗中的有效性。
总结
本文不仅定性地比较了非侵入性ECGI与侵入性映射的一致性,还进行了定量分析,提供了关于EAZ与房室瓣环距离和EAZ面积的详细测量数据。此外,通过3D融合模型,研究进一步验证了两种技术在定位EAZ方面的一致性。这些发现为非侵入性ECGI技术在临床应用中的可靠性提供了有力的证据,尤其是在面对间歇性室性早搏或起源于解剖结构复杂区域的PVCs时,该技术显示出巨大的潜力。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临床应用经验的积累,非侵入性ECGI有望在未来的心律失常治疗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
参考文献
Muça M, Zubarev S, Bastian D, et al. Fusion Imaging of Non-Invasive and Invasive Cardiac Electroanatomic Mapping in Patients with Ventricular Ectopic Beats: A Feasibility Analysis in a Case Series[J]. Diagnostics (Basel). 2024 Mar 15;14(6):622. doi: 10.3390/diagnostics14060622.
编辑:薄荷
二审:清扬
三审:碧泉
排版:半夏
copyright©金宝搏网站登录技巧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镜像
京ICP证12039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198 京ICP备10215607号-1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1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