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深入探讨了心血管生物标志物在预测一般人群心血管疾病风险中的应用,不仅揭示了这些生物标志物在早期风险分层中的关键作用,还评估了它们在不同年龄段,尤其是老年人群中的预测效能。研究结果为心血管疾病的个体化预防和治疗提供了新的科学依据,强调了生物标志物在心血管健康管理中的重要性。
【CMT&CHTV 文献精粹】
导语:本文深入探讨了心血管生物标志物在预测一般人群心血管疾病风险中的应用,不仅揭示了这些生物标志物在早期风险分层中的关键作用,还评估了它们在不同年龄段,尤其是老年人群中的预测效能。研究结果为心血管疾病的个体化预防和治疗提供了新的科学依据,强调了生物标志物在心血管健康管理中的重要性。
心血管疾病的预防与早期诊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随着生物标志物在心血管疾病风险评估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如何有效利用这些生物标志物进行人群风险分层,成为研究的热点。
2024年某6月,《JAMA》发表了一篇题为《Prognostic Value of Cardiovascular Biomarkers in the Population》的文章,该研究通过大规模的个体水平分析,探究了心血管生物标志物在一般人群中预测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事件的预后价值,为心血管疾病的一级预防策略提供了新的科学依据。
研究方法
本研究旨在评估常规可用的心血管生物标志物在预测一般人群中ASCVD事件的预后价值。研究纳入了来自12个国家、4大洲的28个基于人群的队列,共计164,054名个体,中位随访时间长达11.8年。研究测量了高灵敏度心肌肌钙蛋白I、心肌肌钙蛋白T、N末端B型利钠肽原、B型利钠肽和高灵敏度C反应蛋白等生物标志物的浓度,并分析了这些生物标志物与主要结局(ASCVD事件)及次要结局(全因死亡率、心力衰竭、缺血性卒中和心肌梗死)之间的关联。
研究结果
生物标志物与心血管疾病的强烈关联
本研究的核心发现是,所有检测的心血管生物标志物均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的风险显著相关。具体来说,高灵敏度心肌肌钙蛋白I、T、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B型利钠肽(BNP)和高灵敏度C反应蛋白(hs-CRP)的浓度每增加1个标准差,相应的亚分布风险比(HR)分别为1.13、1.18、1.21、1.14和1.14。这一结果强调了这些生物标志物在心血管疾病风险预测中的重要价值。
生物标志物对死亡率和心力衰竭的预测价值
研究进一步发现,这些生物标志物不仅与心血管疾病事件相关,而且与全因死亡率和心力衰竭的关联更为密切。特别是,心力衰竭的亚分布风险比最高,分别为高灵敏度心肌肌钙蛋白T的1.44、NT-proBNP的1.62和BNP的1.59。这表明,这些生物标志物在心力衰竭的早期诊断和风险评估中可能具有重要作用。
生物标志物组合的增量预测价值
当将高灵敏度心肌肌钙蛋白I、NT-proBNP和hs-CRP结合在同一模型中时,观察到对ASCVD事件预测的增量价值。这种组合在10年内对ASCVD事件的风险预测的C统计量从0.812提升至0.8194,表明联合使用这些生物标志物可以提高风险预测的准确性。
年龄对生物标志物预测价值的影响
研究还探讨了年龄对生物标志物预测价值的影响。在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中,生物标志物的增量价值更为显著,尤其是在心力衰竭和全因死亡率的预测上。这可能与老年人心血管疾病风险因素的作用减弱有关,而生物标志物提供了额外的风险预测信息。
总结
本研究通过大规模个体水平分析,提供了心血管生物标志物在一般人群中预测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有力证据。研究结果突出显示,特定的生物标志物,如高灵敏度心肌肌钙蛋白和B型利钠肽,能够显著提高心血管疾病风险预测的准确性,尤其是在老年人群中。此外,本研究还强调了将这些生物标志物纳入传统风险评估模型的重要性,为心血管疾病的一级预防和早期干预提供了新的策略。这些发现不仅丰富了我们对心血管疾病风险因素的理解,也为临床医生提供了更为精准的工具,以识别那些可能从更积极预防措施中获益的个体。
参考文献
Neumann JT, Twerenbold R, Weimann J, et al. Prognostic Value of Cardiovascular Biomarkers in the Population[J]. JAMA. 2024 Jun 11;331(22):1898-1909. doi: 10.1001/jama.2024.5596.
编辑:薄荷
二审:清扬
三审:碧泉
排版:半夏
copyright©金宝搏网站登录技巧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镜像
京ICP证12039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198 京ICP备10215607号-1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1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