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8日,本报对“2012中国脑卒中大会”进行了现场报道,其中以《高血压伴脑卒中患者长期治疗的关注重点:使血压达标?还是改善血压变异性?》为题介绍了一场学术辩论赛。有读者就此部分内容发来了几个关于血压波动性和降压的问题,我报请当时参加辩论赛的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的陈源源教授解答。
5月8日,本报对“2012中国脑卒中大会”进行了现场报道,其中以《高血压伴脑卒中患者长期治疗的关注重点:使血压达标?还是改善血压变异性?》为题介绍了一场学术辩论赛。有读者就此部分内容发来了几个关于血压波动性和降压的问题,我报请当时参加辩论赛的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的陈源源教授解答。
血压波动与降压间的“牵绊”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脏中心 陈源源
既然人体的血压时时都在变动,那么如何决定降压的靶目标值?
在自然生活的每一天之中,人体血压都在不断地波动,但正常人群的血压波动有一个大概的波动范围。
根据《中国高血压指南》(2010版,以下简称《指南》),在通常情况下,正常人群单次血压的最高测量值<140/90 mmHg,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测得的平均血压<130/80 mmHg,白昼血压<135/85 mmHg,夜间血压<120/70 mmHg,这就是正常的血压波动范围,若超过此范围,则可被诊断为高血压。而控制高血压患者的血压达标就是指使其血压降至正常范围内。
既然每个患者的血压肯定是在变动的,那么可否将晨起、中午或睡前都作为血压的测定时间?
对于服用长效降压药(每天1次)的高血压患者来说,晨起血压的测定可用于监测前一天上午服用的降压药是否在第2天服药前仍有降压疗效,同时也可用来监测患者是否有晨起高血压现象,并根据患者晨起血压测量的重复性来决定是否须换用长效降压药或调整服药时间。
但须注意的是,当患者于家中自行测量晨起血压时,应在晨起过程(既穿衣和洗漱)都完成后再测量,因起床过程本身必会引起血压增高,尤其是动脉硬化患者,此现象十分突出。但此种血压波动往往是一过性发生的,在1个小时内血压即可自行回落至适当水平,无须使用药物控制血压。
在一天之中,晨起后3~4个小时(上午11时左右)及傍晚16~17时常为大多数人群的血压高峰时段;同时,接近中午的时段又是早上服用的降压药药效发挥的最佳时段,故监测此时段的血压既能为医生制定降压方案提供可靠依据,又有利于及时发现与药物应用不当可能造成的低血压现象,避免患者存在药物性低血压的隐患。
总之,高血压患者的药物治疗及监测均应个体化执行,有的放矢的治疗和监测才能最终降低患者的心脑血管事件。
为什么必须监测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如何进行血压监测?这对于降压药的使用有何帮助?
血压一定是在时时刻刻变化着的,这是人体生理过程所必需的,也是维持生命所必需的,但血压的波动不但有一定的范围,且还有一定的规律性。降压药在有效的作用时间内也存在起效→药效达峰值→药效维持→药效降低及消失这样一个发展规律。
通过一天内多时间点的血压监测或动态血压监测,可初步了解患者的血压波动规律,并根据患者的血压升高规律选择适当的药物,从而使药物的作用规律同血压升高的规律时段相吻合,达到既能充分控制血压,又可使降血压药的使用剂量降低的目的,从而减少降压药副作用的发生风险,这就是所谓的时间治疗学理念。
血压的靶目标值与年龄有关吗?40岁与60岁高血压患者的靶目标值一样吗?而对于80岁的患者,其血压又须降到多少呢?
《指南》明确规定:对于一般的高血压患者,应将其血压降至140/90 mmHg以下;对于≥65岁的老年患者,应使其收缩压控制在150 mmHg以下,若该老年患者可耐受,则还可进一步降低其血压。
须注意的是,在决定每位患者的血压降低靶目标值前,均应对其进行严格的危险分层评估,经过个体化分析才能确定每位患者合适的降压靶目标值。
copyright©金宝搏网站登录技巧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镜像
京ICP证12039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198 京ICP备10215607号-1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1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