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卫生

普通医生的晋升之困:多努力才能换来一次评职机会?白大褂背后无人知晓的艰辛与期待

作者:金宝搏网站登录技巧 来源:金宝搏网站登录技巧 日期:2025-05-10
导读

         在吉林省某三甲医院的老年病房里,42岁的王芳(化名)刚结束一场长达24小时的值班——这是她在临床一线奔波的第16个年头。

关键字:  临床 

在吉林省某三甲医院的老年病房里,42岁的王芳(化名)刚结束一场长达24小时的值班——这是她在临床一线奔波的第16个年头。

 

王芳毕业于东北某985院校本硕连读七年临床专业,相对幸运地避开了“5+3+X”培养体系,30岁前就顺利通过了中级职称考试,却在副高职称的门槛前卡了整整12年。
 
为了晋升,她踏上了一条充满荆棘的道路:30岁时,她一边承担着老年科繁重的临床工作,一边攻读在职博士,在3年时间里熬夜撰写论文,终于发表了3篇SCI;33岁,她离开熟悉的科室,前往北京知名感染病诊疗中心进修半年,在异乡的医院里从头开始适应高强度的工作节奏;36岁,她争取到国外访学的机会,在陌生的实验室里继续深耕科研,又发表了4篇SCI论文;去年,她积极响应“下基层服务”的号召,前往偏远地区支援,希望能为晋升简历增添筹码。
 
然而,直到现在,她的职称一栏依然写着“主治医师”。
 
“临床和科研就像两座大山,压得人喘不过气来。”王芳的感慨,道出了无数医生的心声。在医疗行业,职称晋升难早已不是个别现象。从医学生到执业医师,再到更高职称,每一步都充满了挑战。数据显示,2022年医学院毕业生超105万人,而新增注册执业(助理)医师仅4.02万,转化率极低。即便成为执业医师,后续的晋升之路也布满荆棘。
 

 

01

晋升路上的“万人长跑”
99%的医生都在负重前行
 
王芳的遭遇,在全国478万执业医师中不过是冰山一角。按照2022年的统计数据计算,每25个医学生里只有1人最终能穿上白大褂独立行医,而这只是起点——从住院医到主治平均耗时5~10年,熬到副高往往还需要15~20年,能在退休前评上正高的医生不足10%。
 

图源:CMT
 
淄博市某三甲医院的一位主任医师在某社交媒体自述,该医院一名针灸科医生在聘任主治医师15年后,直至58周岁才晋升为副主任医师;同科室另一位医生更因中专学历、无核心论文,临近退休仍未能申请晋升副高职称。这样的案例在各个医院屡见不鲜,许多医生即便付出半生努力,也难以实现理想的职业晋升。

 

规培制度的改革让职业起步难上加难。从“5+0”到“5+3+X”,医学生需经历5年本科、3年规培、2~4年专科培训,完成全部流程至少28岁。据统计,完成“5+3+X”教育,所需的教育及机会成本近70万元,然而规培岗位的月薪普遍仅3000元左右。《中国医师执业状况白皮书》显示,91%的医生每天工作超10小时,急诊科医生连续工作36小时是常态,73%遭遇过语言暴力,28%经历过肢体冲突,而三甲医院主治医年薪仅15-20万元,投入与回报严重失衡。
 
“不是在写病历,就是在改论文;不是在手术室,就是在实验室。”某省级医院医生在社交媒体晒出的日程表上,晚上10点还标着“准备课题申报”。这种“临床+科研”的双重负荷,让无数医生像王芳一样,在不惑之年仍困惑于艰难的晋升之路。
 

02

当白大褂被“指标化”
是谁在给晋升路设“隐形关卡”?
 
在现行职称体系里,临床能力常被科研指标 “碾压”。一些医院的评审细则显示,论文、课题、学历占大部分权重,而门诊量、手术难度、患者满意度等临床指标的权重与科研相比则远远不及。
 
“我管着20张病床,每年收治近千余位患者,可这些实实在在的病例,比不上一篇SCI。”江苏省一位三级医生在网络某社交平台上这样写道。这种 “重科研轻临床” 的导向,催生了畸形的行业生态。某基层医院医生透露,为了凑够晋升所需的论文,不得不花钱购买 “论文工厂” 的学术成果;还有医生为了拿到课题,不得不放下手术刀,在实验室耗上数月。更残酷的是年龄焦虑:35 岁没升主治、40 岁没升副高,在竞聘中基本失去优势,“就像跑马拉松,别人都戴着科研的‘助力器’,临床医生只能靠双腿硬撑。”
 
但改革的火苗已经燃起。上海市胸科医院的 “工匠型” 医师评聘体系,让临床骨干看到了希望:不看学历、不数论文,只考核手术精准度、疑难病例处理能力、患者随访满意度等核心指标,已有医生凭借 30 年临床经验 “破格” 晋升副主任医师。这种 “以临床技能为导向” 的评价体系,让深耕诊疗一线的医生看到了希望 —— 终于有人开始关注,那些藏在厚厚病历里的治疗方案,那些在病房里反复推敲的用药细节,那些让患者记在心里的问诊温度。
 

 

03

他们值得被看见
每个白大褂下
都藏着不为人知的坚守
 
“刚工作的时候,我办公室的墙上就挂满了锦旗。”王芳医生告诉金宝搏网站登录技巧 ,“所以,直到现在我都觉得,无论能不能晋升,我的努力和辛苦都是值得的。”
 
王芳的抽屉里,还珍藏着厚厚一摞感谢信。这些,她从未放进过晋升材料 —— 因为评审标准里没有 “患者满意度” 这一项。“有时候会想,我们拼命考职称,到底是为了墙上的头衔,还是为了让患者更信任?”或许一直以来,她心里早已有了一个明确的答案。
 
这是中国医生的真实写照:儿科医生为让孩子配合检查,口袋里永远装着棒棒糖;骨科医生连续手术12小时,下台后累得蹲在墙角吃凉透的盒饭;全科医生能记住辖区300位慢性病患者的用药习惯,却记不清自己孩子的家长会日期。他们很少出现在新闻头条,却在每个深夜的急诊室、每个拥挤的门诊间、每次与死神的博弈中,用行动书写着职业尊严。
 
“穿上白大褂那天,老师说‘行医是跟自己较劲一辈子的修行’。”王芳说,“现在想想,修行的意义不在于爬到多高的位置,而在于有没有辜负患者的信任。”
 
她的话,道出了无数临床医生的心声——当社会把目光从职称名单移到诊室里的背影,当评价体系开始尊重“治病救人”的本质,那些在晋升路上默默坚守的白大褂们,才算真正被“看见”。
 
或许,真正的医学尊严,从来不在于职称本上的头衔,而在于急诊室里永不颤抖的双手,在于门诊病历上清晰的医嘱,在于患者出院时那句“谢谢医生”。这些藏在白大褂下的温度,才是一个医生最动人的“晋升证书”。
 
参考资料
1、中国科学报.论文工厂屡铲不除,就在于护士晋升都要数论文[Z/OL].[2025-5].https://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5/5/543492.shtm
2、医学界.主治医师水平更高?医生的临床能力和职称正相关吗?[Z/OL].[2023-7].https://user.guancha.cn/main/content?id=1099360
3、上海市胸科医院.胸科医院“创全服务年”优胜项目“医务人员职称评聘分层分类评价体系”获中国新闻网专题报道[Z/OL].[2024-1].https://mp.weixin.qq.com/s/n3UeihUZ79_Y95z2q2WWMQ
4、丁香园.晋升是唯一的路?那些35岁没升主治,40岁没升副高的医生,以后还会有出路吗?[Z/OL].[2024-1].https://www.dxy.cn/bbs/newweb/pc/post/49902766?sr=1&nm=wechat

5、好予医学.每年百万医学生“消失”:为何穿上白大褂的仅剩几万人?[2025-4].https://mp.weixin.qq.com/s/RQfkhUOF3Cmu4TDjd91kqw

分享:

相关文章

评论

我要跟帖
发表
回复 小鸭梨
发表

copyright©金宝搏网站登录技巧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镜像

京ICP证12039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198  京ICP备10215607号-1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160号
//站内统计 //百度统计 //谷歌统计 //站长统计
*我要反馈: 姓    名: 邮    箱: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