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卫生组织25日警告,基孔肯雅热病毒正在全球多地扩散,已有119个国家报告病例,约550万人面临感染风险。 截至7月26日24时,今年广东省累计报告4824例基孔肯雅热本地病例。北京市疾控中心发布的信息显示,目前,北京偶有基孔肯雅热境外输入病例,随着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病例输入的风险持续存在。
世界卫生组织25日警告,基孔肯雅热病毒正在全球多地扩散,已有119个国家报告病例,约550万人面临感染风险。
截至7月26日24时,今年广东省累计报告4824例基孔肯雅热本地病例。北京市疾控中心发布的信息显示,目前,北京偶有基孔肯雅热境外输入病例,随着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病例输入的风险持续存在。
什么是基孔肯雅热?
基孔肯雅热(Chikungunya fever,CHIK)是由基孔肯雅病毒(Chikungunya virus,CHIKV)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它主要通过伊蚊叮咬传播,传播途径和流行特征与登革热和寨卡病毒病极为相似。这种疾病在全球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广泛流行,且流行范围仍在不断扩大。
早在1952年,基孔肯雅热首次在坦桑尼亚被证实流行,1956年科学家们成功分离出了病毒。此后,该病主要在非洲和东南亚地区肆虐,近年来更是引发了印度洋地区的大规模流行。我国由于伊蚊分布广泛,加上境外输入病例数量逐年增加,本地传播疫情的风险也随之水涨船高,这无疑给我国的公共卫生安全带来巨大挑战。
伊蚊 (图源:animalia)
基孔肯雅热的传播与影响
▌传染源:病毒来自哪里?
基孔肯雅热病毒的传播离不开其宿主,那么病毒究竟藏身于何处呢?主要包括人类和非人灵长类动物,这些宿主是病毒传播的关键环节:
● 急性期患者:患者在发病后2~5天内,血液中病毒含量极高,具有很强的传染性,是主要的传染源。
● 隐性感染者:他们虽然没有明显症状,但体内携带病毒,也是重要的传染源。
● 非人灵长类动物:在丛林型疫源地,非洲绿猴、狒狒、红尾猴等动物可自然或实验感染基孔肯雅热病毒,并产生病毒血症,同样是本病的重要传染源。
▌传播途径:病毒如何传播?
基孔肯雅热病毒是如何从一个宿主传播到另一个宿主的呢?埃及伊蚊(Aedes aegypti)和白纹伊蚊(Ae. albopictus)是本病的主要传播媒介。当这些伊蚊叮咬了感染病毒的宿主后,再叮咬健康人时,病毒就会传播。在实验室环境中,病毒可能通过气溶胶传播,但目前尚未有直接人传人的报道。
▌人群易感性:谁容易感染?
基孔肯雅热病毒对人类的威胁有多大?人类对基孔肯雅热病毒普遍易感,感染后可表现为显性感染或隐性感染。无论年龄、性别、职业和种族,所有人都可能感染该病毒。
▌流行特征:病毒的“行踪”
基孔肯雅热病毒的传播有没有规律可循呢?从以下几个方面可以了解其流行特征:
● 地区分布:基孔肯雅热主要分布于非洲、南亚和东南亚地区。在非洲,坦桑尼亚、南非、津巴布韦等国家和地区是主要流行区域;在亚洲,印度、斯里兰卡、缅甸等国家也有广泛流行。2005-2007年,该病在印度洋岛屿、印度和东南亚地区广泛流行,导致数百万人患病。
● 人群分布:任何年龄均可感染发病,但在新疫区或输入性流行区,所有年龄组均可发病;而在非洲和东南亚等长期流行地区,儿童发病较多。此外,该病无性别、职业和种族差异。
● 季节分布:基孔肯雅热主要流行于夏、秋季,但在热带地区,由于气候条件适宜,一年四季均可流行。季节分布主要与媒介伊蚊的活动有关。
● 输入性传播:凡是有伊蚊存在的地区,当伊蚊密度达到一定程度且自然条件适合时,如果有基孔肯雅热病毒传入,就可能引起流行或暴发。
感染后有什么表现?
基孔肯雅热的潜伏期一般为2~12天,多数情况下是3~7天。患者在感染后会经历急性期和恢复期两个阶段,症状表现如下:
▌急性期
● 发热:患者通常会突然起病,出现寒战、高热,体温可高达39℃。同时,还可能伴有头痛、恶心、呕吐、食欲减退以及淋巴结肿大等症状。发热一般持续1~7天,部分患者在发热约3天后会出现双峰热,即体温再次轻微升高,持续3~5天后恢复正常。此外,有些患者还可能出现结膜充血和轻度畏光的结膜炎表现。
● 皮疹:大约80%的患者在发病后2~5天,会在躯干、四肢的伸展侧、手掌和足底出现皮疹,皮疹类型包括斑疹、丘疹或紫癜,疹间皮肤大多正常,部分患者会感到瘙痒。这些皮疹通常会在数天后消退,并可能伴有轻微脱屑。
● 关节疼痛:这是基孔肯雅热最具特征性的症状之一。在发热的同时,患者多个关节和脊椎会出现疼痛,关节还会肿胀,同时可能伴有全身性肌痛。关节痛多为游走性,运动时疼痛加剧,晨间症状较重。病情发展迅速,患者往往在短时间内就会丧失关节功能,无法活动。主要累及小关节,如手、腕、踝和趾关节等,也可能涉及膝和肩等大关节。腕关节受压引起的剧烈疼痛是本病的一大特点,但关节积液较少见,X线检查结果通常正常。
● 其他症状:虽然较为少见,但也有极少数患者会出现脑膜脑炎、肝功能损伤、心肌炎以及皮肤黏膜出血等严重并发症。
▌恢复期
在急性期过后,绝大多数患者的关节疼痛及僵硬状态能够完全恢复。然而,部分患者可能会持续性关节疼痛和僵硬数周至数月,甚至长达3年以上。个别患者可能会留下关节功能受损等后遗症。
精准判断,避免误诊?
基孔肯雅热主要由临床表现、流行病学史、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诊断。具有典型临床表现,无论有/无流行病学史,均诊断为疑似病例。疑似病例基础上具备血清学检查和病原学检查中任一项阳性,即可确诊。
▌正确识别体征
当患者出现突发高热、关节痛和/或皮疹等症状时,医生应详细询问患者的流行病学史,包括近期是否有疫区旅居史或蚊虫叮咬史。结合当地的伊蚊传播蚊媒传染病的流行情况,医生需判断是否需要开展特异性实验室检查,以进一步明确诊断。
▌做哪些检查?
血清特异性IgM抗体阳性;恢复期血清特异性IgG抗体滴度比急性期有4倍以上增高;从患者标本中检出基孔肯雅病毒RNA;从患者标本中分离到基孔肯雅病毒。
▌有哪些容易混淆的疾病?
● 登革热:基孔肯雅热与登革热的传播媒介均为伊蚊,流行区域也基本相同,临床表现相似,鉴别较为困难。基孔肯雅热的发热期通常较短(1~7天),关节痛更为剧烈且持续时间较长,而出血倾向相对较轻。鉴别主要依赖于特异性实验室检测,如血清特异性IgM抗体和IgG抗体检测,以及病毒RNA检测和病毒分离。
● O’nyong-nyong等甲病毒感染:O’nyong-nyong病毒、Mayaro病毒等甲病毒感染引起的症状与基孔肯雅热相似,包括发热、关节痛和皮疹等,难以仅凭临床表现和一般实验室检查进行区分。由于这些病毒之间存在抗原性交叉,血清学检测结果需仔细分析。核酸检测和病毒分离是主要的鉴别方法,可有效区分不同甲病毒感染。
● 传染性红斑:由细小病毒B19引起,首先出现颧部红斑,伴口周苍白,2~5天后出现躯干和四肢的斑丘疹。关节受损表现为多关节周围炎,多累及近端指趾关节、掌关节,也可侵犯腕、膝和踝关节。确诊需依赖细小病毒B19特异性抗体和核酸检测阳性。
● 其他:本病还需与流感、麻疹、风疹、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风湿热、细菌性关节炎等疾病区分。
治疗原则与方法?
目前,基孔肯雅热尚无特效药物治疗,主要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患者在发病期间应卧床休息,并采取防蚊隔离措施,以防止病毒通过蚊虫进一步传播。同时,要密切监测病情变化,一旦症状加重,需及时进行干预。在病情好转后,还应积极进行康复治疗,以帮助患者尽快恢复身体机能。
▌一般治疗
在发热期,患者应尽量卧床休息,避免过早下地活动,以免加重病情。同时,要严格采取防蚊隔离措施,防止蚊虫叮咬导致病毒传播。
▌对症治疗
● 降温:对于高热患者,首先应采用物理降温方法。如果患者有明显出血症状,应避免使用酒精擦浴。可以考虑使用非甾体消炎药(NSAIDs)来降低体温,但需注意避免使用阿司匹林类药物,因为可能会增加出血风险。
● 止痛:如果患者关节疼痛较为严重,可以使用适当的镇痛药物来缓解疼痛,提高患者的舒适度。在没有确诊之前不要自行使用镇痛药,应遵医嘱用药。
● 脑膜脑炎的治疗:对于出现脑膜脑炎的患者,治疗的关键在于防治脑水肿。可以使用甘露醇、呋塞米等药物来降低颅内压,减轻脑水肿症状,从而保护脑组织。
● 康复治疗:对于有关节疼痛或活动障碍的患者,康复治疗是非常重要的一环。通过专业的康复训练,可以帮助患者恢复关节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防控措施:多管齐下,筑牢健康防线
伊蚊传播的蚊媒传染病的防控需要依靠多层面的综合防控措施。其中,防蚊灭蚊是预防和控制基孔肯雅热等伊蚊传播病毒的关键。
▌灭蚊措施
灭成蚊和杀幼虫是病媒控制的核心内容。受感染的成蚊是传播蚊媒病毒的直接载体,因此有效消灭成蚊可以及时切断传播链条。常见的灭成蚊方法包括化学方法和物理方法,具体可参考相关资料。蚊虫的幼虫生活在水中,杀灭幼蚊能够减少成蚊的“补给”,是实现长效控制的关键。这包括清除孳生地(这是最根本的方法)、采用化学/生物/物理方法以及生态控制(适用于自然水域)等多种手段。
▌社区管理及固体废弃物管理
社区要做好水卫生、环境卫生和个人卫生管理。蚊虫的产卵离不开水体,因此有效管理水源、避免积水是防止蚊子繁殖的重要环节。水卫生管理涉及室内和室外水源的管理,如室内水生植物、厨房和卫生间闲置容器、饮水机托盘、花盆托盘、鱼缸/池等,以及室外的下水道、废水池、积水塘、臭水沟、废弃容器等。环境卫生管理则需要对居民区及周围活动区域加强卫生管理,包括及时清理垃圾和杂草、消灭卫生死角、管理空置破旧房屋、做好厕所及粪便管理等。适当的废物管理和安全的污水处理同样有助于减少蚊子的孳生地。
▌个人防护
由于人群对基孔肯雅热普遍易感,做好易感人群的防护是防控的关键。个人防护分为普通公众的防护和医护人员的防护。对于普通公众来说,应尽量穿浅色长袖衣裤以减少皮肤暴露,皮肤及衣物上可喷涂驱蚊剂,居住场所安装纱窗,睡觉时使用蚊帐,避免在蚊子滋生地附近长时间停留,尤其是在蚊虫出没频繁的时段(上午7~9点和下午4~6点)尽量避免在户外阴暗处逗留。对于居家治疗的基孔肯雅热患者,要采取严格的防蚊隔离措施,尽量住在有空调或装有防蚊纱窗的地方,做好居所灭蚊工作,减少外出活动和探视等。防蚊隔离期限从发病日起不少于7天,且应持续到发热症状完全消退。
医护人员在接触患者时,除了上述防护措施外,还应合理正确使用个人防护装备,如口罩、手套、防护服等,并严格实施标准防护措施,以防止在医疗操作过程中发生感染。
结语
基孔肯雅热虽然是一种较为复杂的传染病,但通过科学的防控措施和及时的对症治疗,我们可以有效降低其对健康的威胁。作为公众,我们应提高对基孔肯雅热的认识,积极配合社区和医疗机构的防控工作,做好个人防护,减少蚊虫叮咬的机会。同时,医护人员也应加强对该病的监测和诊断能力,及时发现和治疗病例,防止疫情扩散。
参考文献
[1]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基孔肯雅热诊断和治疗方案》的通知[EB/OL].(2008-05-29)[2013-01-28].https://www.nhc.gov.cn/bgt/pw10807/201301/d9d024ffb46240779d85d54bbf2f62ce.shtml.
[2]卫生部办公厅. 关于印发《基孔肯雅热预防控制技术指南(2012年版)》的通知 [EB/OL]. (2012-10-30)[2012-11-01].https://www.nhc.gov.cn/wjw/gfxwj/201211/1ba7ff742f7c43358b6cbd2fabf1883f.shtml.
[3]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 guidelines for clinical management of arboviral diseases: dengue, chikungunya, Zika and yellow fever[EB/OL]. [2025-07-20]. https://www.who.int/publications/i/item/9789240111110.
copyright©金宝搏网站登录技巧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镜像
京ICP证12039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198 京ICP备10215607号-1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1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