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5日,2016华夏神经病学论坛的脑血管病分论坛仍然火爆。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的焦力群教授在本场论坛中介绍了脑血管病介入治疗的发展历程。从1980年支架首次应用于颅内动脉,经过本世纪初我国在该领域临床经验的大量积累,支架治疗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针对脑血管病的支架治疗问题,医脉通在会后对焦力群教授进行了采访。
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逐渐认识到颅内动脉狭窄的药物治疗具有一定局限性,但支架治疗的研究结果也并非十分理想。对于此类患者,如何根据患者个体的情况选择治疗方案?
焦力群教授:
目前所有的临床试验中,每一名患者个体都是被假设为相同群体中的一名个体,这样的临床研究并不能达到指导个体化治疗的目的。现在“精准医学”是颇为热门的一个词汇,这个概念就是要把每一名患者真正地作为一个个体来管理。
具体到颅内动脉狭窄患者,讨论某一类患者是应当接受药物治疗还是接受支架治疗,并不是那么容易,而是应当基于每一名患者的情况来做出选择。并且,药物治疗和支架治疗这两种选择并不矛盾,但由于目前的治疗手段并不够充分,所以无法对患者进行非常精准的评价和选择。
此外,就目前国内颅内动脉支架的应用现状而言,有这样一种趋势,越是治疗经验丰富的大型医院,越倾向于选择国际上受到公认的支架进行治疗,而经验相对较少的小型医院,可能更倾向于选择一些国产支架。从结果上看,如果患者出现了不良预后,是由于支架的原因还是医生经验不足,目前难以把两者分割开来进行单独讨论。对于颅内动脉狭窄而言,简单的几个试验结果也许是不够的。
医脉通:
对于放置支架的患者,他汀类药物对术后的不良事件及预后有什么影响?
焦力群教授:
他汀类药物的影响还是相当大的。不仅是放置支架的患者,对于并未放置支架的患者,造成的预后差异同样很大。在SAMMPRIS研究中,无论是支架组还是非支架组,应用他汀类药物调整血脂的患者预后均有所改善。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降至70 mg/dL或1.81 mmol/L,对于危险因素的控制十分重要。
知识链接:他汀类药物对颈动脉支架置入预后的影响
在焦力群教授等人于中国脑血管病杂志上发布的一项回顾性分析中,收集了2001年1月至2012年8月,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实施颈动脉支架置入术治疗的患者共1700例,探讨了应用他汀类药物对颈动脉支架置入术预后的影响。
研究结果显示,应用他汀组术后主要不良事件发生率为1.96%,而非他汀组术后主要不良事件发生率为3.99%,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卒中发生率分别为1.56%和3.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围手术期服用他汀类药物是颈动脉支架置入术良好预后的保护性因素(P=0.044)。
在围手术期服用他汀类药物,能有效降脂的同时,其稳定斑块的作用亦引起广泛的关注。作者表示,他汀类药物是继阿司匹林及抗高血压病药物后,明显降低易感人群卒中患病率的重要治疗。他汀类药物对颈动脉支架置入术的良好预后具有保护作用,主要原因为脂代谢紊乱是卒中和心肌梗死的危险因素,而他汀类药物的长期使用可以调节血脂水平,从而间接减少术后卒中和心肌梗死的发生率。
郑吉祥, 焦力群, 凌锋, 等. 他汀类药物对颈动脉支架置入预后的影响[J].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2014, 3: 005.
copyright©金宝搏网站登录技巧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镜像
京ICP证12039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198 京ICP备10215607号-1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1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