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7日,中国卒中学会《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中国指南2015》媒体沟通会在第15届天坛国际脑血管病会议期间举行,指南专家组主要成员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缪中荣教授、以及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洪波教授出席会议。 中国卒中学会第一届学术年会暨天坛国际脑血管病会议2015专题报道(CSATISC2015) 缪教授介绍,继MR CLEAN、ESCAPE、EXTEND-IA、SWIFT PR
6月27日,中国卒中学会《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中国指南2015》媒体沟通会在第15届天坛国际脑血管病会议期间举行,指南专家组主要成员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缪中荣教授、以及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洪波教授出席会议。
中国卒中学会第一届学术年会暨天坛国际脑血管病会议2015专题报道(CSA&TISC2015)
缪教授介绍,继MR CLEAN、ESCAPE、EXTEND-IA、SWIFT PRIME和REVASCAT等 5项研究在半年间相继发表于《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并在业界引起轰动后,“年轻”的血管内治疗技术迎来了发展的春天,被认为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治疗技术的革命性突破。为保障这项技术在中国规范、安全地推广,中国卒中学会组织全国40余位专家,基于现有研究证据,撰写了这部指南。指南对“使用机械取栓治疗发病6h内的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卒中”做了最高级别推荐(I类推荐,A级证据),并推荐“优先使用支架取栓装置进行机械取栓(I/A)”;指南也明确推荐尽早开始动脉溶栓(I/B)。
缪教授说:“希望接下来的工作是对指南的解读和推广。”在接受《中国医学论坛报》记者提问时,他指出,目前国内约有50家医院可以开展机械取栓,每年约治疗1800例患者。机械取栓需要争分夺秒和多部门协作,因此多学科团队建设和高效的流程至关重要。关于这项新技术开展的登记和质控问题,专家们与国家卫生计生委医政医管局质量控制处做了积极沟通,拟定了对其进行质量评估的多个重点指标,将与国家卫生行政部门一起推动技术推广过程中的质控工作,并将在执行过程中逐步摸索和总结更适合中国患者和国情的评估指标。
洪波教授则对支架取栓装置和操作做了简要介绍,并回顾了上述研究的主要结果,这也是新版指南最重要的证据基础。作为神经外科专家,他也结合长海医院的优秀实践经验,就急性脑卒中血管内治疗的团队协作和流程梳理做了介绍。
新版指南发表于《中国卒中杂志》2015年7月刊,《中国医学论坛报》邀请中国卒中学会指南专家组核心成员,将于7月9日、16日策划推出关于血管内治疗发展沿革、器械更迭以及新版中国指南解读专题,敬请关注《中国医学论坛报》及金宝搏网站登录技巧 后续专题报道!
copyright©金宝搏网站登录技巧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镜像
京ICP证12039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198 京ICP备10215607号-1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1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