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

儿科发展当务之急是解决医生流失问题

作者:王聪聪 来源:中国青年报 日期:2013-01-10
导读

         据中国医师协会儿科医师分会统计数据显示,我国0~14岁儿童占总人口的22%,儿科医疗资源及服务却明显不足。宋红梅:最大原因是儿科医生流失严重,医学院校毕业生也不愿做儿科,造成目前严重短缺。

  记者:改变儿科医生缺口大的现状,需要恢复儿科系吗?

  宋红梅:首先,恢复儿科系解决不了根本问题,不解决人才流失问题,培养再多的人也留不住;再者,即使恢复了儿科系,5年以后才能有儿科专业毕业生,成为合格的儿科医生还得3年,远水解不了近渴;第三,几乎所有国家的儿科医生培养都是毕业后教育。我认为,过早地把医学生限制在儿科领域不利于儿科学的长期发展,因为,儿童病相对单纯,一些前沿的药物也没办法首先在儿童身上应用,儿童病的检查诊断和治疗手段还是参考成人。这样的情况下,医学生光学习儿科的知识,不去接触其他学科,对儿科的长远发展不利。

  记者:那您觉得应该怎么办?

  宋红梅:国家需要出台强有力的措施,留住并吸引更多人从事儿科事业。我觉得首要问题是提高儿科医生的待遇,让儿科医生拥有与目前高强度、高压力的工作相匹配的收入,只有这样才能吸引更多医生来从事儿科工作。

  现在大概有1/3的医学毕业生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要能吸引他们来儿科工作,是增加儿科医生最快捷有效的方法。但这需要国家和地方政府出台切实可行的激励措施,比如,到社区医院做儿科医生能否有1.5倍于内科医生的工资?能否拓宽他们的进修、晋升渠道?国家需要为儿科医生提供足够的经济保障和良好的职业发展前景。

  儿童药品的开发、临床试验等需要国家政策支持

  记者:早在2010年,《人民日报》等媒体就曝出我国98%的药品没有儿童剂型。为什么儿童药这么少?

  宋红梅:这涉及我国药物科技的发展水平和儿童药品的制作工艺问题。儿童药品实验成本高,企业专门生产儿童药可能没有生产成人药经济效益高,没有动力去研发。所以,儿童药品的开发、临床试验等需要国家政策支持,对药企给予税收、研发补贴等激励。此外,药企也要注意改善儿童药品的口感,成年人得了病成天吃药都觉得没有生活质量,更何况是孩子,特别是一些得慢性病的孩子,如果每天都在担心吃苦药,还有什么快乐可言。

  记者:您在开药时遇到过什么难题吗?

  宋红梅:由于儿童药品少,家长给孩子服用成人药在剂量上很难用得准,我们只能让家长尽量买有液体剂型的药品,实在没有,就得把药品用水充分溶解,再计算孩子应该吃多少。这还会造成很大的药品浪费,比如治疗哮喘的吸入药物,一种药每天只用1/3或1/2,剩下的药也不能再用了。

  我碰到无药可用时最头疼。一些药品没有儿童的实验数据,只在说明书上注明“没有儿童用药经验”,甚至还注明“儿童慎用或禁用”。但有些孩子得了病不能用药治疗或没药可用,难以想象会有怎样的后果。

  记者:在用一些“慎用药”时,您怎么和家长沟通?

  宋红梅:鉴于孩子在家庭中的重要性,儿科的医患沟通就显得更加重要。首先要和家长取得共识,相互信任。其实,不用去说特别高尚的理由,我经常和家长说的是,医生是靠看病吃饭的,没有哪个医生会故意把病人看坏而砸自己的饭碗,用最小的副作用达到最大的治疗效果是每个医生都追求的治疗境界。

  一些慢性病的治疗周期较长,我最担心家长不按医生的方案去做。医生酌情用药,一步步地控制孩子病情,但一些家长自行改变治疗方式,给后面的治疗造成很大的困难。例如,一些家长因为担心激素的副作用,对于风湿病的患儿擅自停用激素药,就会造成病情复发,医生只有增加激素的用量甚至用副作用更大的药物才能再次控制病情,如此反复会对患儿身体造成更大伤害。所以作为医生应该向家长和患儿充分说明、耐心解释,和家长互相理解和信任,毕竟共同的目标是把孩子的病治好。

分享:

相关文章

评论

我要跟帖
发表
回复 小鸭梨
发表

copyright©金宝搏网站登录技巧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镜像

京ICP证12039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198  京ICP备10215607号-1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160号
//站内统计 //百度统计 //谷歌统计 //站长统计
*我要反馈: 姓    名: 邮    箱: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