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年初的所谓“尼美舒利事件”把大家的目光再次聚焦于非类固醇类抗炎药(NSAID)安全性上。NSAID的创制与临床应用是对医药科学发展的巨大贡献。在多种适应证中,NSAID的解热、
肝脏毒性 不合理应用的恶果
NSAID的另一严重不良反应是肝毒性,常致医患为之恐惧,由此还产生了一个专用名词,即药物性肝损伤(DILI)。
研究表明,NSAID所致DILI的发生率约为(0.29~9)例/10万,住院率为(3~23)例/10万,约占总DILI的1/10。尽管NSAID肝毒性(常用NSAID肝毒性的特点及发生率见上表)的总发生率较低,但相对其他类型药物而言仍较高。
以对乙酰氨基酚为例,据FDA不良事件报告系统(AERS)最新统计数据显示,其所致急性肝衰竭(ALF)的患者数自1995年的89例上升至2005年的404例,10年间增加了4.5倍。这使其成为导致药物性ALF发生率最高的药物(在女性患者中尤其如此)。2009年美国消化疾病周(DDW) 上发布的一项研究表明,在导致ALF的各种原因中,对乙酰氨基酚诱发所占的比例在美国持续升高,自1998年的28%上升至2004年的51%。
FDA认为,造成不良事件的主要原因不是药物本身,而是管理问题。为此,FDA曾多次发布警告并要求企业修改药物标签,其中包括:强调对乙酰氨基酚日使用剂量绝对不得超过4.0 g;不能过量、超期、重复用药,亦不能与酒同服(因病须长期使用对乙酰氨基酚者,每日饮酒量不能超过3小杯);降低单次售药的包装量;教育医师及患者在使用NSAID时应坚持“最小剂量、最短疗程”的原则。
在对乙酰氨基酚所致肝毒性病例中,几乎50%是由过量服用复方制剂所致。由此,FDA于2011年1月13日再次发出通告,对所有生产含对乙酰氨基酚复方制剂的企业,要求其所生产的复方制剂中对乙酰氨基酚的含量不得超过325 mg,以防止因过量用药或药物间协同作用而致中毒事件的发生。
综上所述,任何药物都是一把双刃剑,NSAID也不例外,解决问题的关键是如何把握其利与弊。
FDA为加强对此类药物的管理和安全使用,重申了“更安全(SAFER)的五项原则”,即说出需要(Speak up)、提出质疑(Ask questions)、发现事实(Find the facts)、评估选择(Evaluate your choices)和阅读说明(Read the label)。所有这些措施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尽力降低NSAID相关风险。
要求药物百分百安全和有效仅是一种良好的愿望。珍惜手中药物,充分发挥其长处、避开其短处,合理使用才是硬道理。
copyright©金宝搏网站登录技巧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镜像
京ICP证12039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198 京ICP备10215607号-1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160号